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键字   
学习园地
   
政协章程
   
理论学习
   
文史天地
   
他山之石
  首页 > 学习园地> 理论学习
基层政协委员社会影响力提升实证研究
2017-07-24 16:15:00
   内容提要:人民政协为人民,当好委员造福民。但是,随着新形势下各种价值观的反复冲突,对自我利益价值的追求风气正逐步覆盖群体利益。委员不认真、不尽心、不积极履行职能,消极、随意、敷衍的应付工作。导致了部分委员,特别是基层委员“岗位”观念的弱化,“岗位”价值的虚化,“岗位”作用的淡化。这种现象会像病毒一样感染其他委员,特别是新任政协委员。最终,致使政协的声音、形象以及意义在委员内部,乃至在社会上严重削弱。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关键词:基层委员;影响力;提升研究;
 
   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不大好的“小声音”,政协委员这个称呼,它的实际意义不大,现实作用发挥不大,从而导致了其社会影响力也不大。它更多的只是体现在头衔光环上、名誉地位上和政治色彩上。这个现象既是有历史缘由,也是由于现实环境的转变而产生。从人群的普遍观念来看,只有行政权力才有实际作用,也才有价值。正所谓,权力可以立竿见影的、有效用的解决眼前发生的事。而政协,从某种角度来看,顶多算是“言官”。其类似作用的发挥相对来说是处于辅助地位的。这是从政协这个角度来谈的,而不是从委员自身的本职工作岗位来考虑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政协委员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个不公正是与政协委员这个“位置”极为不符合的。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与政协委员自身有关,也与政协这个机构及其与其他职能部门互动有关。总之,这是普遍存在的认识现象,这个现象在基层尤为明显,我们不能回避。今天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就是要从多层面去分析它、解决它,并改造它。从而,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政协委员的历史使命,必不辱政协委员的光荣称号。
   一、基层政协委员社会影响力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只有时效性的解决了问题,才会被人民群众所牢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才能被其他部门群体所重视和认可。由此,其社会影响力和历史地位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称赞和功表,也才会越来越被人民群众所亲睐和信任,同时,也才更能体现出存在的价值感和生命的意义。现今,社会对政协及其委员的认识,是持不怎么肯定的态度的,这种情形在基层更是突显。且不说人民群众对政协或者说政协委员职能的了解,就是一些,特别是新当选的政协委员都不清楚政协具体是做什么的,这个委员到底能干嘛。有的认为,政协委员就是仅仅只能写提案的。而有的,甚至连提案都不会写,甚至懒得写。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基层政协及其委员的社会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鼓掌”群体。这种现象和认识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是很不相称的。那么,基层政协委员之所以存在社会影响力弱化的现象,经初步分析,其主要与两个层面有关:
   一个层面是,基层政协委员消极懈怠状态对待履职。不认真履职,如何能让社会记住?又如何能影响社会?从近两年的履职情况来看,一些政协委员在履职行动中,往往表现出消极随意、应付了事,持“完成任务”这种“萎靡不振”“抵触厌烦”“心不在焉”等不好的精神工作心态。对于提案,不想写,懒得写,挂个名就行;对于讨论(各种报告),就连小组、代表团内部的讨论,都不愿开口,懒得发言,喜当听众,鼓个掌就完事儿;对于实地调研,更是极不想参加。总之,形成了一种说什么,便是什么的听命令、听指示、听意见的被动履职状态。这种情形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内”的方面,一是“外”的方面。
   先从“内”的方面来看。首先,通过委员撰写的提案来看。在一些提案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并非完全来自或对口他自身的工作岗位和性质,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群体。也即是跨专业、跨行业、跨区域写提案。那么,这难免造成提案的写作“文不对位”“异想天开”等不切合当地实际的“无理”要求。导致提案在今后的提案处理部门的处理中不被“重视”。由此,致使写提案的委员感到在心理上的失落,误认为提案处理部门不用心、是在敷衍提案、应付自己。如此以往,就产成心灰意冷、懒得思、不愿说,不想写的“消极懈怠”履职心态。此外,有部分提案过度“执着”,过分强调自己(小集体)的利益得失,哪怕是不符合法律制度、正规程序的想法也提出来。而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矛盾纠纷作为提案上报。这些做法几乎都是委员在下一级解决不了后,抬高到一级层面来解决。这似乎有点徇私利己的倾向。再有,有些提案过于超前、理想化,甚至超过了当地政府部门所能履行的职能。不能近期,或根本就无法操作,更无法实现。可见,这部分委员根本就没有从多角度、多层次,特别是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整体上考虑;其次,通过委员参与小组(团体)集中讨论的情况来看。除少数几个委员主动从围绕、维护自身利益来争取各项经费的角度出发而发言外,其他委员基本都是来“听”的,是来完成上级下达的刚性要求(出席)的。而发言的委员多数不按合规的章程进行,仅仅是“我认为”“我觉得”等主观希望和要求。因此,导致问题不了了之,委员也就变得消极。此外,对于多数“沉默”的委员,非要其发言,他们不得不象征性的做常规、习惯性的表态。这种行为,导致讨论变成歌功颂德,计较个人得失的场所。我们说,讨论,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要对所讨论的对象(报告)中所提出的做法、观点等作出客观、合理,且能代表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最大化的表态和建议。而委员的此种情形,不仅不合“身份”,还折射出自身的另一问题。比如,其综合实力可能驾驭不了报告,认为报告就是“真经”。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的读报告,甚至读不懂。不思考,事先不带着问题读,当然就没有不同观点,也就发不了“讨论”色彩的言语。还有就是“单打独斗”写提案,没有与所代表的群体集体讨论。因此,写出的东西片面性强,个人主义强,原则性不强;最后,真正全程参与社会调研的委员积极性差。有部分委员一年到头都没有参与调研,哪怕是上级部门组织的调研,也都是找各种理由推过去。就算参与,也是当听众、看客。而他们自己所谓的“调研”,仅仅指的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偶然看到的一些矛盾纠纷,或一些与自身有关联的、实在看不过去的事。根本就没有从调研的含义和步骤出发,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调研。
   再从“外”的方面来看。也即是从提案处理机关部门处理、落实提案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委员对这些处理的方式方法的认可程度和实际的反馈意见来看。对于这一方面,本文没有,也不便于过多赘述。毕竟,提案的处理所涉及到的机关部门是如何对提案中所提到的建议进行“结题”的,他们有他们的观点。而这些观点、说法相较于提案委员本身而言,或许更客观、科学与合理。因此,本文主要从委员对提案结案的真实反馈情况来思考。首先,专业的提案,非专业的人员处理不了。有些委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其撰写的提案所提到的的建议或观点太过于专业,以至于提案承办部门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根本就没有解决的能力,于是不了了之。由此,导致提案处理结果在形式上让委员满意,实际上不满意,不满意也得满意;其次,有的委员所写的提案尽是满篇的宏论,从头读到尾始终不知其到底想讲什么,具体想干什么。对于这种没有针对性、目的指向性的提案,提案承办人员也是摸不着头脑,自然也就“糊弄”过去;最后,提案与“报告”决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发展思路不完全相符。有的提案提出的建议或要求与地方大政方针不符合,而提案处理的机关部门则是大政方针的主要起草者和执行者。因此,提案的处理意见或结果也就自然不能被委员“满意的”接受。
所以,综上所述,基层政协委员以消极懈怠心态对待履职,是有主客观因素的。而这种不好的行为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潜在的。
   另一个层面是,基层政协委员行为活动大体上是“圈子内”的事。正确、有效的宣传才能告诉广大人民群众,你能做什么,做成什么。从对近些年基层政协委员行动走势来分析,行动的开展是不够理想的。这个理想,主要是指行动对社会是否产生明显的正面效用。而不仅仅是,委员内部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这些做法、经验又得到了哪些上级部门或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批示。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委员的行为活动只有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肯定批示和表扬才真正称之为是理想的。眼下,政协委员以某种形态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是有的,不踏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是有的,不认真思考、撰写提案也是有的。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上文所述之外,尚有政协委员群体之间不“心有灵犀”,或在某些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上与新形势不符合而导致。这原由同样也分“内和外”两方面。
   先从“内”的方面来看。首先,委员之间彼此较为陌生。基层政协委员(县级)总数一般在三百人左右,要想让这三百人彼此认识似乎不太实际。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不要说整个政协队伍,即使是人数较少的部分团体内部,委员之间也是互不认识的。有的甚至是当了一届都互不认识,没有交集,讨论交流更谈不上;其次,委员行为(思维)当属“各自为政”范畴。有的委员对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就参与,凡是对自己没有实际好处的,尤其是安排任务的、感到麻烦的,则推三推四。这是小圈子的体现,是个人利益的体现,是自我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一厢情愿的展现;最后,委员能力的专业培养严重不足。政协整个群体涵盖了各行各业、不同阶层,可以说是“诸子百家”。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委员却对自身所代表的群体、阶层的定义、特点和动态一知半解,头脑非常模糊。虽然有的地方也开展了一些专门针对政协委员能力提升的培训,但侧重的只是整体(宏观)上的教育,而非专业性的。所以,综合来看,基层政协委员上述之现象,不能保障有效的形成“集体智慧结晶”、“积小流而成江海”以及“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群策群力风气,更谈不上影响至外界的人民群体。
   再从“外”的方面来看。首先,政协组织的社会宣传效果不够明显。除了召开一年一度的大会外,在社会上,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与政协有密切相关的宣传舆论;其次,委员的履职活动被外界感知较小。从最近开展的委员集体活动来看,其行为基本都是发生在“圈子”内,是小团体的。而有的委员,甚至是内部成员都不知道;最后,成果被社会(人民群众)知晓的范围狭窄。委员用心费神研究出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基本上是在“圈子”内部交流传播,而不是本文所认为的“价值为人民群众所定”的观点。所以,综合而言,“圈子”内的活动是不利于、不符合、不适应新形势下政协委员应有的所为。
   二、基层政协委员社会影响力提升对策建议
   组织团体的社会影响力是否提升,主要在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口碑评价中。当人民群众知道国家成立着这么一个组织团体,知道这个组织团体的实际作用是什么,以及这个组织团体可以为人民群众实现哪些愿望。那么,就可以说,这个组织团体是成功的,影响力是不错的。那么,要实现这种现象,就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民政协要深入进行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讲真话、进诤言,出实招、谋良策。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搭建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形式、创造民主氛围,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基层政协委员要着实提升自己的“正位”意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这是增强党性和国民性的重要方针路线。政协委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各条战线的精英,都是具有专业先进的文化知识,具有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具有丰富大量的行业经验和人际网络,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都是为实现强大的、美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中流砥柱。因此,在被推选出来时,就应该具有“匹夫有责”的担当思想准备,就要有为当地科学发展,为振兴社会主义事业而发起大团结、大促进、大协调的作用。所以,作为政协委员,自身应该要通过正确的调查研究、严谨的提案撰写、科学的交流讨论,以及有效的社会活动宣传来实现自己不失作为一名人民政协委员的光荣称号。此外,也不能因为本职岗位的“专职”与委员岗位的“兼职”的“工工”矛盾冲突,而轻淡“兼职”功能的应有发挥。
   二是要大幅提高基层委员履职行为的“正确”意识。首先,可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考核。针对部分政协委员对自身“价值”的模糊认识,对政协这个职务的“业余”对待,以及对委员履职“薄而不专”的行为,政协机构内部应该,或积极争取党群部门大力支持,对政协委员,特别是对有潜力、有思想、有代表、有作为的委员进行合情合理的“岗前培训”、“岗固培训”和“逗硬考核”,培训要注重特殊性、专(行)业性和考核的逗硬性。既要考虑维护党的统一领导,又要兼顾不同阶层、群体的差异,从而更能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壮大统一战线的战斗力。既要注重思维方面的高层次异地培训,又要侧重当地乡土风情的操作实践。既要重视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更要把握住培训学习取得的实际有效成分;其次,要尽量按标准撰写提案。委员最好不要“越俎代庖”写提案。提案不是闲言碎语、牢骚满腹,不是对社会上琐碎的矛盾纠纷作表态,更不是个人利益价值诉求的渠道。提案应具有阶层利益代表性、逻辑层次推论性、方案操作可行性以及群团特色鲜明性,要能体现出阻碍当地社会发展、阻碍本群体发展的主要矛盾,并提出可观的意见建议。当然,这对于基层委员而言似乎有些难度,然而,从本群体出发,集众人之力将可实现之;最后,要宜业宜乐“高调”开展调研活动。参与社会调研不是安排工作任务,不是挂上肩膀的重担,而是增强群体凝聚力、思想交流活力、工作生活互助的外力。相关部门要多为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提供最大化的便利的后勤保障帮助。同时,要创新方式,做好社会有效宣传,让当地人民群众知道行动的发起原由,并尽可能将取得的调研成果“入脑入心”当地人民群众。从而接受群众评议。
   三是基层委员要具备敢发声、发好声“正气”意识。讲正气,也是讲政气。讲政气,就是在党的带领下,团结一切力量,使共识更易达成,使敌对变得更小。发声,不是去批评人,不是抨击集体观点,更不是与大政方针对着干。而是去发现(报告)已有观点、内容的不足,并通过集中交流讨论的方式,将其补充完整、夯实,以使其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总之,基层政协委员要想切实的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就要自觉坚持党的旗帜领导,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履职行动的指南。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知道自身价值的所在。
 
 
(作者:唐定智,系政协渠县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同盟渠县主委 )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渠县委员会 管理维护:四川省渠县政协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渠县渠江镇营渠路115号 电话:0818-7321016 传真:0818-7321016 电子信箱:1039486283@qq.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
蜀ICP备11014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