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键字   
学习园地
   
政协章程
   
理论学习
   
文史天地
   
他山之石
  首页 > 学习园地> 文史天地
婚 俗
2016-12-07 17:34:00
老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皆因这风俗是约定俗成。没有文字规范,没人监督执行,全凭口口相传。传承中,常因世事变故而变化,随社会的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装束和味道。婚俗又是众多乡俗中最为讲究的,从哪时兴起的,没法说,到啥时消失,看来快了。到而今,留守乡下的人越来越少,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今儿个,我们揪住还没完全没入记忆的婚俗尾巴说道说道。
 
老规矩
 
“老”是指有些年头了。自古,婚姻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才兴的事。但几千年的旧风俗,不是说转就能转过来的。至今在乡下,媒人还是少不了的。真个不要第三人掺和,两个人自己定了算数的真还不多,而且就还只有这些年在城镇里才有。
 按老规矩,婚姻的第一步,得由媒人迈出。
 家里的儿女到了婚配的年龄,自有媒人上门来询问。媒人口袋里时时准备有并不断更新单身男女的情况。这是吃媒人这碗饭的本钱。儿女年龄大了还未有合适的,或谈了几次没成功,父母着急了,那还得倒过来求媒人 。自个先降低条件,再许上重礼,还得时时催促。当然也有男女有了心仪之人,自个不好挑破,央求媒人去说的。
 事情在媒人那儿有了着落,媒人会忙不迭地来回传信,定下日子,通常挑个赶场天,到集市上去见面。自此开始短暂而又漫长的相亲过程。
 到了那天,双方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相约去见面地点。原本两人间的私会,弄成集体观赏,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让当事人难受。有面腆的姑娘会叫上几个同龄闺蜜作掩护。众人的眼神很有趣,本该细看的男女双方,往往是偷偷的一瞥,转瞬即闪。倒是同行的参谋们,眼睛死死盯住对方,像磨刀样上下来回刮蹭。然后双方私下合计,主要是听男女本人意见。男方若满意,会主动提出宴请女方。若是女方不答应,会想法推辞,如年龄太小,今后再说。或说家里还有什么人没来,要回去征求意见等等。若是女方看中,会欣然应允。那顿宴请费用自然是男方出。小心的男方人家还会暗暗记下费用,以防女方毁婚时算账用。宴请后,通常会约定日子,女方上男方家看房。如果时间还早,也有当时就去的。
 看房,绝不仅仅是看住房。旧时农村日子紧迫,以后的日子好坏,与男方家自然条件分不开。要看男方的田土出产,水源,甚至有无柴烧都是需要再三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个人的家境,住房是草房还是瓦房?家庭负担重不重?再次才是男方个人是否会手艺等等。看房对男女双方来讲都是大关口。考验女方的是眼力,一旦看错了,今后可要受累赘。对男方来讲是考验应对能力。自然条件摆在那里,没法遮掩,但房屋的布设可是很讲究的。再穷的人家为了过一关,都要花钱布置一番,粉刷粉刷,添置家具,连门前小路的草都要铲一铲。可也有实在无钱的,只好四处去借。我当知青那些年,家里的彩绘暖水瓶,铝锅,甚至被盖,蚊帐,吃饭的瓷碗,都曾借给别人去应付看房的。
 女方到男方家看房后,通常不会当面表态,同意与否,推说回去后再商量商量,要等上几天自有媒人来回话。只有两种情况女方会当场表态,一是条件特别好,女方十分满意,会当场表态同意。这样就没了回话这个环节。二是条件太差,女方根本不用商量,大都转身就走,连水都不会尝一口。
 回话,说来是给一个准信,同意或不同意,一句话的事。但在婚俗中,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登入婚姻殿堂的踏脚石。或是一个路标,指引双方进入订婚阶段。回话是个名头,接下来要做的,是由媒人定个日子,在集市找一个场所,双方父母到场,由中证人执笔,写下婚约,载明聘金,婚约承诺。自此后,双方不得与他人再谈婚事。双方开始互相往来交往,继续了解,若无正当事由,不可反悔。男方违约,女方偿还聘金外,还得赔偿损失,如前面的宴请费用等。
 过了一段日子,男方认为差不多了,但不知对方的意愿如何?会备上礼品上女方家索要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先生择定吉日完婚,这叫开庚。若女方态度不明朗,还推三缓四,男方可隔一段时间备上礼品再去,谓之催庚。
 如是双方原本了解,开庚这一步也可减去,直接迈到下一步,清话。
 开庚后,男方持庚帖请算命先生测定婚期,再到女方商量婚礼事项,这叫清话。早些日子协商内容还有轿子、花冠的租赁。解放后,不兴轿子了,但花冠直到文革前还在用。婚期首要是看日子定得准不准,最大的忌讳是选好的日子与女方例假相遇。俗称“骑马拜堂,家破人亡”,个中缘由不妨说破,若是女方例假期进洞房行房事,古人也知女方会得病,以不吉来回避。若不行房事,同房时恐男方难把持,分睡有守空房之嫌。因而在清话时,一般由女方母亲或嫂子细看日期,若没错开,会委婉提出改日子的要求。据说有厉害的算命先生,不消言明,能避开女方例假期。拙笨一点的,会预选两个日子,留足间隔期,由女方选定一个。其次是嫁妆,再早一些时间,嫁妆是女方家的事,穷苦人家从聘礼中开支。到后来,兴起倒办,被褥家具等,一律由男方置办,或是男方出资,或是共同去集市购办。也有干脆由男方办好,头天抬到女方家中预备起。清话的另一个内容是操办婚礼中,女方一方的招待费用分担,一般以物质体现,要多少猪肉,多少挂面等等,头天就得送到女方家中。涉及到钱,双方免不了一番讨价还价,甚至有谈崩了的,致使婚姻在婚俗的最后一站打住。
 至此,一段姻缘万事具备,只差拜堂了。
 
婚  礼
 
 婚礼以拜堂为中心的婚礼是结婚标志。婚俗中拜了堂与结了婚是一回事。尽管结婚登记自民国开始有了,但婚俗仍以拜堂为准,直到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后,相当一段日子,还与旧婚俗妥协,承认事实婚姻。
 旧时的婚礼,在老电影里还能找到踪迹。时下的婚礼与之相去甚远,传统的意味越来越淡薄,西方的影响日益凸显。首先就是大花轿没了。旧时结婚没轿子不行的,新娘到了婆家会被人瞧不起。过去乡下人争吵,已婚女人总会叉着腰讲狠话“我可是你家三请四迎,用轿子抬来的,不是哪个讨口样走来的”。
 过去的轿子以轿夫人数划等级,八抬,四抬,两抬。再往前到封建王朝,坐轿要依身份地位,没八抬、四抬的说法。这话就远了。民国时的轿子两抬居多,四抬的就不得了,非得家庭殷实,社会上有头有脸的才行。山区路小,有时连两抬的轿子也过不了,会扎一副滑杆,用彩布扎得喜庆就行。后来受阶级斗争理论影响,坐轿成了太太小姐的事,劳动人民得走路。一阵风后,轿子再不见踪影。
 有轿子,必然就有盖头,红红的四四方方一块布,将新娘的喜庆羞涩和对父母娘家的依恋盖住。新娘端端正正坐在轿中,不时掀开一角,从轿窗里往外窥看。一张娇嫩的小脸半遮半掩,总能招引沿途小娃娃追看,边跑边唱童谣:“新姑娘,搭盖头,半边屁股在外头。”惹得路旁大人一阵善意的哄笑。媒婆或迎亲送亲的人,会扮出恶样来驱赶,笑着呵斥几声,或用几捧爆米花吵薯条把那些屁小孩打发走。
 穿着上,新郎多是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新娘一身红衣红裤,头戴花冠。花冠是仿戏曲里皇宫娘娘的凤冠样式,用玻璃珠子,绒花绒鸟,彩色丝线缠绕铜丝精心编织,珠光宝气,祥瑞耀目。新娘戴上,平添富贵气相。盖头因轿子消失而消失。白色婚纱也逐渐取代传统服装,独有这花冠,一直延续到文革破四旧才消失。笔者家里就曾租赁花冠,而今还记得,家里楼栿上常挂着三五个竹编的方笼,外用红纸装裱,里面装的就是花冠。来租的多是乡下人,找街上熟人担保,压下5到10元保证金,归还时扣除租金1.5元。
 再说婚礼举行的时间。旧婚俗把婚礼定在午时以前,在算命先生看来,昼夜是由阴阳交替而成。子时属极阴,午时属极阳,世上万事万物在午时以前处于上升活跃时期,此时喜结良缘意味着今后的日子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为了不误时辰,送亲迎亲的就得依路程远近来衔接时间。新郎迎亲队伍按理是婚礼当天早上出发,如新娘娘家隔得远,新娘则于头天就会到新郎住处附近选择客栈住下,等候新郎第二天迎娶。
 这一夜,新郎家也在忙一件事——铺床。对来铺床的人要求还高,必须已婚妇女,婆家父母双全,有生育且是男孩。铺床的人在新人床前理理被盖,顺顺枕头,一边理一边口里念念有词:“桫椤铺儿,桫椤床,梭过来打个啵,梭过去打个诳。”
 第二天,待新郎来迎亲时,新娘娘家的亲戚老表,会给予善意的阻拦,层层设卡,唱歌,猜谜,说吉利。若新郎口拙,就得散发红包来通融。同样,新娘到了新郎家,也有一帮亲戚老表为难新娘,亦是同样方法,也是最终散发红包了事。到了大门,还有一道规矩。先前已说了,婚期虽是早早选定,已作了充分准备,但仍有新娘经期乱了,恰逢婚期遇上了。女人的例假,在旧风俗中从来认作是污秽,人若遇上晦气。解决的方法是挂红,即用红布来消解晦气。因此在新娘进门前,门槛上搭一块红布,若是新娘身子干净,顺手掀掉红布即可;若是恰好来例假,则需从红布上跨过,算是挂红。
 新娘进门,到新房稍作休息,司仪一声高喊,时辰到,拜堂开始。一拜天地,夫妻对手与今无异,独有二拜高堂时,过去是岳父岳母不在场。随后新娘入洞房休息,新郎出来挨桌敬酒。亲戚老表借机嬉戏取笑新郎,俗称闹洞房。在场镇上,单位上的人结婚,改为开晚会庆祝的新式婚礼,嬉戏取笑的方式常见的有,过鸳鸯桥,即用一宽板凳,新郎新娘分别从两端相向而来,要在中间错身。侧身是让不过的,从板凳上下来又不算数,只能由新郎抱着新娘在板凳上转身。那时的人没有现在的人大方,恋人在背地里拉拉手都脸红,别说众目睽睽之下拥抱。非得大伙儿一阵接一阵起哄,才能红着脸匆匆完成。同样的方式还有含糖,由一人用棍子吊一块糖,颠悠悠地在新人面前晃,新人得用嘴儿含住两人一齐用嘴咬下才算数。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闹洞房仍以取笑新人为主,也有取笑男方父母的,叫扒灰佬什么的,不多见。之后,由一些场镇兴起,漫延到县城,婚礼以取笑新郎父亲为扒灰佬为主。将老公公脸上涂上锅灰,挂上火钩,背上布娃娃,像斗坏人一样取闹。更有甚者,老公公打着五花脸,拉着新娘去游街。弄得外地人莫名其妙,新人娘婆两家亲人哭笑不得,逐渐引起社会厌恶,已趋消失。
 送走客人,新郎入洞房,原以为佳人良宵千金难买,自当抓紧时间,不料墙外有耳,男男女女一大拔人躲在外面,焦急等待新人开口动手,不等天亮,洞房里的风流韵事便传遍乡里,成了大人细娃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二天回门。新娘由新郎伴着回娘家,至此,婚礼结束。(作者:李明春)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渠县委员会 管理维护:四川省渠县政协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渠县渠江镇营渠路115号 电话:0818-7321016 传真:0818-7321016 电子信箱:1039486283@qq.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
蜀ICP备11014147号